編輯部:
暑期文旅正熱,不少老年人向記者反映:出門在外時,不熟悉智能終端操作的困擾頻繁出現,部分酒店的智能客房服務尤其“不友好”——比如智能馬桶的多個按鍵讓老人試了多次仍找不到沖水鍵。隨著旅游市場發(fā)展,“智慧酒店”成為轉型趨勢,但部分酒店在追逐高科技時,忽略了老年群體的使用需求。
這一現象折射出智能時代老年人面臨的“數字鴻溝”:智能設備本應是助力老年生活的幫手,如今卻在某些場景中變成了障礙。
事實上,智能設備正在重塑老年人的生活圖景。智能手環(huán)貼心提醒用藥、守護健康,掃地機器人代做家務、解放雙手……這些設備精準彌補了老年人在視覺、體能上的局限,讓他們能更自主地掌控生活節(jié)奏,也因此越來越受銀發(fā)群體青睞。在養(yǎng)老助老領域,智能助手的作用越發(fā)關鍵。
但“數字鴻溝”的另一面同樣鮮明:語音交互常因老年人的口音、音量或聽力問題造成“雞同鴨講”;觸控端的層層界面、繁復操作、觸屏失靈讓老人望而卻步;紙質說明書上的小字更是讓人眼花繚亂??梢姡屩悄芗夹g真正“適老”,是必須跨越的一道關。
而“適老”絕非簡單放大字體、調高音量,核心是要以“老年視角”重構智能設備,最終實現“看得懂、聽得到、靠得住、離不開”的效果。
操作簡單是首要前提。研發(fā)者需深入老年人的生活場景,摒棄復雜邏輯,追求“一鍵直達”——比如智能馬桶可設置“一鍵沖水”按鍵,酒店智能設備附上簡易操作圖。交互方式更要“破壁”:語音系統(tǒng)應能聽懂方言、適應不同音量,同時保留手勢、實體按鍵等多元選擇,包容老年人的使用習慣。
更進一步說,科技需要“人情味”。冰冷的設備要變成有溫度的伙伴,需在設計中融入情緒識別、記憶輔助、習慣學習等功能:比如記住老人的用藥時間、偏好音量,察覺情緒低落時主動播放舒緩音樂。當設備能“察言觀色、聽懂心聲、記得舊事、主動關懷”,才能超越工具屬性,成為值得老人信賴的伙伴。
企業(yè)的服務支撐同樣重要。線上線下的貼心指導能化解老人的操作焦慮;“代際學習”“祖孫工具包”等形式,更能讓智能設備成為親情紐帶——比如讓孫輩教祖輩用智能終端,在互動中拉近感情。
當前,智能養(yǎng)老設備正加速走進社區(qū)和家庭,產業(yè)即將迎來爆發(fā)期。此時,更需及時出臺行業(yè)標準與規(guī)范,明確“適老”底線與方向,引領行業(yè)健康發(fā)展。唯有技術、服務、政策形成合力,才能讓智能時代的老年人,真正享受到科技賦能的溫暖與便捷,擁有一個更有尊嚴、更有質量的晚年。
記者商瑞于天津
2025年8月9日